紅色中國·江蘇印記
革命舊址尋訪|梅園新村,見證“南京談判”
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,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,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。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革命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,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、省文物局聯(lián)合人民網江蘇頻道,開展“紅色中國·江蘇印記”革命舊址尋訪系列活動。值此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,今年的尋訪活動主題聚焦“追尋革命足跡 凝聚奮進力量”。人民網采訪團隊陸續(xù)走進我國百年近代史上30多處革命文物文保單位,本次尋訪走進南京梅園新村,感受以周恩來為代表的中共代表團當年為爭取和平而進行的努力。
南京梅園新村30號,這里曾是周恩來、鄧穎超工作和居住的地方。這幢灰墻紅瓦的小樓前,兩人親手栽植的兩棵柏樹、一株垂絲海棠、四棵石榴樹等,歷經歲月洗禮,依然枝繁葉茂。
1946年5月,以周恩來為代表的中共代表團由重慶抵達南京,進駐梅園新村,同國民黨政府進行了長達10個月的談判,史稱“南京談判”。
在南京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主任、南京周恩來精神研究會副會長劉玉東看來,“中共代表團在國共談判期間表現(xiàn)出的大智大勇、不畏艱險的革命精神,與民主人士肝膽相照、同舟共濟的團結精神,堅守紀律、服務人民的自律精神,都是我們取之不竭、用之不盡的精神財富。”
游客前往梅園新村30號。人民網 郜超攝
“一草一木,一墻一瓦,背后皆是歷史”
梅園新村30號、35號、17號是當時中共代表團駐地,其中,梅園新村30號是周恩來、鄧穎超辦公和居住之地,梅園新村35號是董必武、李維漢、廖承志、錢瑛等辦公和居住之地,梅園新村17號是中共代表團辦事機構所在地。當年,周恩來就在綠植成蔭的院子里,向來訪的民主人士、國際友人和新聞工作者闡述中共爭取和平民主的主張。
南京解放后,這里被妥善保護。1961年7月,中共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(下稱“梅園新村紀念館”)初步建成開放,1978年1月正式對外開放。紀念館占地4600平方米,由中共代表團辦事處舊址、國共南京談判史料陳列館、周恩來圖書館等組成。1996年,中共代表團辦事處舊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“革命舊址并非沉默的磚瓦,它們也是歷史的見證者和講述者。“梅園新村30號院內,一面院墻下半部分是清水磚,上半部分是水泥墻,風格迥異。“磚墻之上的那部分其實是加高的,當時在傳達室和西曬臺上還各加蓋了一層小樓,為的是遮擋國民黨特務的視線。”梅園新村紀念館館長孫烈濤說。
舊址保養(yǎng)維護項目中外墻基面處理施工。受訪者供圖
2022年4月開始,梅園新村紀念館實施中共代表團辦事處舊址保養(yǎng)維護項目,按照修舊如舊、恢復原貌的理念,堅持原結構、原材料、原工藝最小干預的工作原則,對建筑外墻、屋面、地面等區(qū)域進行保養(yǎng)維護。
“一草一木,一墻一瓦,背后皆是歷史。”孫烈濤介紹,在修復房屋檐溝時,每一塊拆卸下的瓦片都做好了編號,確保最后能定點、精確地歸位;對外墻面的粉刷,也不是簡單地重新涂抹,而是將破損的墻體粉末,調入后加的材料里,確保質感和色彩的統(tǒng)一。
此次修復也帶動了整個街區(qū)的品質提升。彼時,梅園新村歷史文化街區(qū)環(huán)境綜合整治項目與這次養(yǎng)護工程同期進行——修繕立面路面,改善出行條件,挖掘歷史風貌,還原街區(qū)過往……梅園新村紀念館則從施工設計到工程施工全程參與,給予專業(yè)建議,實現(xiàn)革命文物與歷史街區(qū)的風格和諧統(tǒng)一。
梅園新村17號與梅園新村30號隔街相望。步入一樓,可見中共代表團舉行記者招待會的場景復原——1946年7月15日,周恩來在此手指著《國民黨軍進攻蘇皖解放區(qū)要圖》,向社會各界揭露蔣介石破壞停戰(zhàn)協(xié)議、假和談真內戰(zhàn)的陰謀行徑。
“可以說,文物保護不止于‘修舊’,更是一項與時俱進的時代工程。”孫烈濤說,梅園新村紀念館也以養(yǎng)護工程為契機,著眼當前數(shù)字化發(fā)展趨勢,著手強化科技在文物保護的應用。2022年,經江蘇省文物局批復,紀念館實施了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,建立了環(huán)境監(jiān)測評估系統(tǒng),配置珍貴文物展藏設施,實現(xiàn)文物保存微環(huán)境調控及展廳、庫房小環(huán)境質量改善;緊接著,去年完成革命文物建筑數(shù)字化項目,建立了文物數(shù)據(jù)庫,為預防性保護和創(chuàng)新利用搭建數(shù)字底座。
“黨史上的重要一頁,具有獨特的紅色教育價值”
“梅園新村是解放戰(zhàn)爭時期國共談判的最后一站,是黨史上的重要一頁,具有獨特的紅色教育價值。”孫烈濤介紹,2001年,梅園新村紀念館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,該館年均接待觀眾達45萬人次。
梅園新村紀念館舉辦革命傳統(tǒng)教育活動。 受訪者供圖
為了更好提供優(yōu)質紅色文化服務,梅園新村紀念館在2021年推出了“5+3”分級分類接待模式,分別針對黨員干部、青少年學生、專家學者推出研學模塊,根據(jù)需求自由組合,滿足觀眾多樣化、精準化、專業(yè)化的文化需求,以此提升教育成效。
從上學、工作到如今結婚、生子,南京市民李歡曾多次來到梅園新村紀念館參觀。對他而言,每來一次都會有新的感悟和收獲。“作為新時代的青年,我們理當從這些革命歷史中汲取力量,堅定理想信念,樹立正確的世界觀、人生觀、價值觀,以更加昂揚的奮斗姿態(tài)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(tài)擔起時代重任,同時也要把紅色基因傳承好。”他說。
兩年前,南京信息職業(yè)技術學院軍士教育學院的梁鑫老師到梅園新村紀念館參觀,在這里看到周恩來的警句“加緊學習,抓住中心,寧精勿雜,寧專勿多”,深有感觸,從此有意識地改進自己的工作方法。
“周恩來在嚴于律己、無私奉獻的同時,也善于在工作中抓重點。我就注意用好業(yè)余時間,整理備考筆記幫助學習進度落后的學生。周恩來善于團結力量,我也體會到創(chuàng)造班級團結氛圍的重要性,引導同學們形成互助學習小組。”梁鑫說,目前班級的計算機一級、英語三級通過率已連續(xù)三個學期實現(xiàn)了專業(yè)第一。
今年,梁鑫帶的一個班級獲評為“周恩來班”。說起“周恩來班”,和梅園新村紀念館也有直接關系。1986年,梅園新村紀念館在南京市梅園中學創(chuàng)建命名全國第一個“周恩來班”。如今,“周恩來班”已遍布全國各地,其中由梅園新村紀念館牽頭及命名的有63家。每逢重要紀念日,紀念館都會組織“周恩來班”“鄧穎超班”學生來館內開展各類展演、研學、志愿講解等活動,感受偉人風范,鑄魂育人。
眼下適值國慶,“我和我的祖國——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南京檔案史料展”正在梅園新村紀念館舉辦,展覽將持續(xù)到年底,下一步還將推出線上展示。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