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所不知道的南通——
南通變“好通”
提起南通,你會想起什么?
如果你沒去過南通,或許知道它是“中國近代第一城”,但你或許不知的是,這里正在奮力打造“北上海”“新蘇南”。
如果你沒去過南通,或許知道晚清狀元張謇在這里興實業(yè)、辦教育,但你或許不知的是,這里如今已是“世界家紡中心”和“新時代教育之鄉(xiāng)”。
如果你沒去過南通,或許知道它是江蘇第四座萬億之城,但你有所不知的是,這里既有“七虎”相競的爭先恐后,也有三個“百萬”(百萬個手藝人、百萬個生意人、百萬個讀書人)的拼搏奮斗。
這里是江海名城南通。今天,我們講述南通變“好通”的故事。
南通,“靠江靠海靠上海”,交通之便利,已成為其突出的區(qū)位優(yōu)勢。不過,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內,南通卻曾面臨“靠江”無橋、“有海”無港、“向南難通”的窘境。從“大江兩岸”到“大橋兩端”,南通“好通”是如何照進現實的?
萬里長江浩浩湯湯,奔騰到南通時,江面豁然開朗。兩岸最寬處達12公里,最窄處也有5.7公里,想要在如此寬闊的江面上建造大橋,難度可想而知。為了打破天塹之隔,主跨1088米的蘇通大橋在新世紀初被提上日程。
蘇通大橋通車使南通告別了“向南不通”的窘況。人民網 余樂攝
2002年10月30日,蘇通大橋破土動工。作為當時“世界第一斜拉大橋”,蘇通大橋不僅創(chuàng)造了人類橋梁建設史上“主跨最長”等4項紀錄,還將南通人跨越長江的時間,由過去的1個多小時縮短到8分鐘。
蘇通大橋建成通車,縮短了南通與上海、蘇南的時空距離。對南通人而言,“通”只是個“小目標”,更大的目標是“融”,即融入蘇南、長三角乃至更廣闊的經濟版圖。
崇啟大橋帶動南通融入上海“1小時經濟圈”。人民網 余樂攝
2011年12月24日,蘇通大橋通車不到4年,在它下游不足百公里處,崇啟大橋宣告建成。從此,南通與上海從隔江相望變成緊密相連,地處東疆的啟東也從交通末梢升級為重要交通節(jié)點,融入了上海“1小時經濟圈”。
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。人民網 余樂攝
2020年7月1日,萬里長江入海口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迎來通車的高光時刻。浩瀚長江江面,一條“長虹”飛跨兩岸。72歲的婁忠銀,從2013年開始拍攝,7年時間里他用7萬多張照片見證了這座“超級大橋”從無到有的過程。
滬蘇通鐵路一頭連上海,一頭接南通,中間聯蘇州,大橋的通車改變了張家港、太倉、常熟等地無寸鐵的歷史,成為“軌道上的長三角”的一條大動脈。
2020年4月,國家發(fā)改委明確南通段216公里長江上將規(guī)劃8座過江通道。2022年以來,張靖皋長江大橋、海太長江隧道、北沿江高鐵等4條過江通道相繼開工,“八龍過江”新格局呼之欲出,項目全部建成后,長江南通段平均每20公里就有1條過江通道。
張靖皋長江大橋正在抓緊建設中。人民網 余樂攝
張靖皋長江大橋,是南通打造“八龍過江”格局中的“第四龍”。在大橋北錨碇的施工現場,工人們正日以繼夜加班建設。現場負責人中交一公局集團張靖皋長江大橋生產副經理彭林林說:“正在施工中的張靖皋大橋北錨碇沉井是國內公路建設里最大的沉井,相當于13個籃球場那么大。預計在今年8月可完成全部沉井施工。”
南通“好通”,一通百通。“十四五”以來,南通交通建設投資連續(xù)攀上三個百億級臺階,成為全省交通建設的“主戰(zhàn)場”,“好通”優(yōu)勢仍在持續(xù)放大。
南通過江通道規(guī)劃示意圖。南通市交通運輸局供圖
“南通推動交通跨越式發(fā)展,從偏居一隅的‘交通末梢’,向著‘綜合交通樞紐’大踏步邁進,給南通交通發(fā)展帶來了格局性重塑,加快實現了‘難通’變‘好通’的滄桑巨變,有力推動了南通從區(qū)域性向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的跨越,有力推動了與上海、蘇南交通一體同城化、生活同城化,有力促進了產業(yè)、科技、文化、生態(tài)等各領域的交流、交融,為區(qū)域高質量發(fā)展注入活力。”南通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曹曉見說。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